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
时间:2024-12-31 来源:光明日报 点击:244次
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】
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,由问题倒逼而产生,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提出,“坚持守正创新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,紧跟时代步伐,顺应实践发展,突出问题导向,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、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”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,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,抓住全局性、战略性问题,突出重大问题、关键问题,集中解决最关键、最迫切的问题,聚焦卡点堵点、痛点难点、焦点热点问题,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、添活力,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。
1.突出问题导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
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,问题导向就是实践导向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,问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问题既是认识产生的逻辑起点,也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。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谈论的“问题”,意指普遍存在的矛盾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,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、坚持问题导向,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、客观性,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。”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矛盾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古已有之。不仅如此,中国人还注重从矛盾和问题中寻求创新和变革,所谓“阴阳推移”“革故鼎新”,讲的就是矛盾转化和变革创新之意。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,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、揭示事物问题本质和内在规定的过程,就是不断发现问题、以问题倒逼而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是否具有问题意识、能否坚持问题导向至关重要。
问题意识指的是认识主体能不断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,进而从思想上做好前提准备的思维方式。虽然作为事物矛盾表现形式的问题普遍存在,但并非人人都具有问题意识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的思想层面来说,只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,才能具有深邃敏锐的眼光和明察秋毫的能力,才能形成问题意识,认识到问题的普遍存在,进而沿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入。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、客观性,就是要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条件,去看出客观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、矛盾各方面的具体地位以及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,就是要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,在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中把握历史脉络、找到发展规律,推进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、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。
问题是改革的起点、创新的突破口。改革的基本含义就是改变、破除事物中旧的、不合理的部分,以适应新的客观情况。回顾中国的改革历程,问题导向始终贯穿其中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,明确提出,“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,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,改革味要浓、成色要足”,“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,奔着问题去、盯着问题改”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,从问题出发,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抓问题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环节,立足调查研究,向实践要答案,问人民求智慧,是中国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基本逻辑。
2.强化问题意识,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
改革的推进、改革政策的制定、改革举措的落实,都要坚持问题导向。哪里有问题,改革就进行到哪里;不同的问题类型,决定了不同的改革思路;问题的轻重缓急,决定了改革的重点和先后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,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。把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,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,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。对此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,突出改革重点,把牢价值取向,讲求方式方法,为完成中心任务、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”,“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,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,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、提供有力制度保障”。
《决定》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,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,均涉及体制、机制、制度层面的内容,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,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,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,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,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、填补制度空白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,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,加强顶层设计、总体谋划,破立并举、先立后破,筑牢根本制度,完善基本制度,创新重要制度,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。
突出制度建设主线、彰显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,是《决定》的重要特点,也是问题导向的体现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,以重大问题为导向,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,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。”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,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,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。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涉及经济体制、政治体制、文化体制、社会体制、生态文明体制等各个方面,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具有“先导”作用。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“牛鼻子”,以抓重点来带全盘,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,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、提供动力。为此,《决定》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,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,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,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。
3.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卡点堵点、痛点难点、焦点热点问题
在复杂事物中,矛盾具有主次之分,在单个矛盾体中,矛盾又具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,这是矛盾的不平衡性特点,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。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不仅要抓住全局性、战略性问题,也要集中解决最关键、最迫切的问题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: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,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、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、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、添活力。”
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。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,大力推进科技创新,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;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布局建设未来产业,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;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,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助力碳达峰碳中和,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;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,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良性循环,完善人才培养、引进、使用、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。
着力解决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。不断提高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,集中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,更应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,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、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,多办一些惠民生、暖民心、顺民意的实事,在更高水平上增进民生福祉。坚持民生无小事,筑牢医疗保障网,织密民生保障网,着力抓好民生工作,保障改善民生。特别要认识到,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。
着力解决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”。改革的目的是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,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就要持续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,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、机会公平、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,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,保证人民平等参与、平等发展的权利。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,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,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,更加有利于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。